网页客服,欢迎咨询
商圈信息
      商圈信息
  • 圈主:admin
  • 粉丝:1 人
  • 人气:28 关注度
      联系方式
  • 电话:15987344084
  • 地址:建水坡头
建水四门调
2019-11-08 10:55:51 6483
  • 收藏
  • 管理


    建水四门调

    张绍碧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传说,一匹雪白的大白马在莽莽森林中出了临安古城图。徐伯阳按照大白马的古城图建造了临安城后,东南西北四道城门成了出城入城的交通要道,也成了贸易场所。可想而知,临安城建起来后,四周都是两丈多高的城墙,有的地方城墙外还有护城河,四道城门便成了四方的唯一进出口,城内的人要出去,城外的人要进来,四道城门下便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。人多了,自然就有人看到了商机。城里的人来这里卖个针头线脑,郊外的人乃至江外的人来这里卖些果蔬山货,乡下人卖了果蔬山货,买了针头线脑,而城里人卖了针头线脑,买了果蔬山货。这样,周朝典籍《易·系辞》中 日中为市,至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的景象便在四道城门产生了。虽然这里不能至天下之民,不能聚天下之货,但日中而市交易而退,已经成为交易频繁、生意兴隆的城郊结合部集市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“日中为市,就是就是集市,云南人说的街子,建水人叫赶街子。热闹的街子上,叫卖的,讲价的,喝酒划拳的,说笑聊天的,杂耍的,唱山歌对调子的,唱灯的,等等,各色人物都有,大有杨状元在《临安春社行》中说的埒材角妙之盛况。在城里人唱灯和山民唱山歌对调子的过程中,灯调与山歌相互学习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建水小调,四门调便是这样演变而来的。著名的戏曲音乐家刘天强在他的戏曲音乐理论著作《彝灯新唱》中,推衍了《四门调》的衍生和来龙去脉。他说,《四门调》是20世纪90年代由彝族传统花灯调《**花》改编而成,但《**花》又是从长期在民间流传和长期演唱的《合婚调》的另一种变体,而《合婚调》又与较早传入云南的江南民歌《扬调》有着明显的亲缘关系,换句话说,它是大家熟悉的《孟姜女》调的变体。原来,《四门调》还是《孟姜女》的子孙后代,是一个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衍生的新生儿。


            《四门调》的音乐和唱词都源自民间,音乐属于抒情的慢板,朗朗上口,张口即唱,唱词紧密结合四道城门的集市交易情况,又用儿化音的建水方言演唱,人人会唱。身边的人唱身边的事,生动形象,亲切有趣,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都广受欢迎,经久传唱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穿越时空,传唱不衰的《四门调》,从它产生之日起,无论音乐和唱词如何变化,唱的都是四道城门下的交易物种,但交易物种和唱词的变化,甚至一个字的改变,都反映着市场交易物种的变化,更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化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我最早听《四门调》,是20世纪70年代末。那时候,我也是脚上沾着泥巴,天不亮地不明,挑着远近闻名的旷野桃进城来卖的。一般情况下,卖完桃子,就到石桥旁边的石桥饭店吃一碗几角钱的带菜饭,然后又天不亮地不明的回家。在石桥饭店,常常有人一边划拳,一边唱《四门调》,中间还插进粗犷豪放的鲜花拳酒令。那时,《四门调》唱的是一进东门东门尼东,东门尼底下嚜卖点小花红……二进南门南门尼南,南门尼底下嚜卖点小苤蓝……三进西门西门尼西,西门尼底下嚜卖蓑衣……四进北门北门尼北,北门尼底下嚜卖点小玉麦……”这时《四门调》的唱词,反映了建水古城市场物种交易的规划性和交易主体的方向性。东门底下卖花红,说明这个方向以花红为代表的水果多,栽水果的人多;南门底下卖苤蓝,说明这个方向以苤蓝为代表的蔬菜多,种蔬菜的人多。西门底下卖蓑衣,说明这个方向以蓑衣为代表的农耕器具多,栽田种地的人多;北门底下卖玉麦,说明这个方向以玉麦为代表的农产品多,栽种旱地的人多。一曲《四门调》,既唱出了建水古城周边的自然环境,又唱出了建水古城及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。一曲《四门调》,为你开启了古时临安城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。


            20世纪80年代中期,我已经进城工作,在街头巷尾,在饭店,尤其在东门花园,总有《四门调》的旋律此起彼伏。东门花园里,从早到晚,休闲娱乐的老人年轻人,坐在树荫下或亭阁上,唱《挂妻调》,唱《走厂调》,唱《黄花囡哭老公》,唱《孟姜女》,但唱的最多的还是《四门调》。坐在城楼下,闲在城门外,触景生情,不经意就唱《四门调》,顺其自然,情趣盎然,娱了自己,乐了他人,更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图景。不过,这时的《四门调》,唱词已经有了微小的变化,由过去的进城门,变成了出城门,虽只是一字之差,却反映了情状。是进城门,在门洞或城楼后卖花红、卖苤蓝、卖蓑衣、卖玉麦,是出城门,在城门外卖花红、卖苤蓝、卖蓑衣、卖玉麦。这不仅是交易地点的变化,更反映出观念的变化。过去的一切活动,被圈在岗哨密布,城墙高耸的城池内,圈住的是封闭的思想和观念。字改为字,是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变化在民间文艺中的自然反映。尤其唱词中对西门唱词的修改,更是反映人民生活的变化,西门的唱词由三进西门西门尼西,西门尼底下嚜卖蓑衣……”改成了三进西门西门尼西,西门尼豆腐嚜好吃些……”反映的是市场的开放,个私经济的繁荣,说明人们不再是买蓑衣披着蓑衣去耕田种地,而是做豆腐、烧豆腐卖了。一句唱词的变化,唱出了生活的变化,唱出了西门豆腐市场的繁荣。所以,《四门调》的一字变化,也是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由衷褒奖和歌唱。


            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,《四门调》的唱词也及时跟进,作了相应的修改,并且是根据各自的业务和需要修改唱词,为自己的从业和经营服务。特别是每段唱词的后两句,由过去以唱生产生活状态为主,改为主人姿态欢迎接待客人为主;由原来表达劳动艰辛的诉说,改为迎接客人的礼貌谦辞和祝福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如朝阳楼茶室唱的《四门调》,突出字,一出东门是远方的客人请你坐下来,二出南门是远方的客人敬你一杯茶,三出西门是远方的客人请你尝一尝,四出北门是远方的客人再敬你一杯茶

            而刘天强在《彝灯新唱》中的《四门调》,以向游客介绍介绍美食为主,一出东门是尊贵的客人你吃点儿小花红,二出北门是尊贵的客人请你吃点儿烧玉麦,三出南门是尊贵的客人请你吃点儿小橄榄,四出西门是尊贵的客人你吃了(豆腐)笑嘻嘻

             但王增强、王岚修改,金临安合唱团演唱的《四门调》,别出心裁,独辟蹊径,把唱词主题转到了祝福、情爱、孝老和待客上,他们唱道:一出东门东,东门外首卖花红;花红伴你走天下,一路顺水又顺风。二出南门南,南门外首卖橄榄;吃个橄榄喝口水,口中回甜想情郎。三出西门西,大板井水甜蜜蜜;挑水回家做饭菜,孝敬我们的娘和爹。四出北门北,北门外首卖玉麦;糯糯的玉麦买回家,待好朋友待好客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不管《四门调》的音乐怎么演变,无论《四门调》的唱词怎么应景而改,但我相信,来自民间,源自生活的《四门调》,自建水古城建成后,老百姓就开始编唱《四门调》了,甚至还在建城过程中,建筑工人们就开始编词套曲演唱《四门调》了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建筑建水古城时,大量的建筑工人特别是技术人员,来自中原移民和屯边军人。文化发达的中原,元朝就受《孟姜女》戏剧的影响,大量来滇,来建水的中原移民,无疑有唱灯的,有喜欢戏剧的,更有喜爱戏剧《孟姜女》的。这些喜欢唱灯,喜欢唱戏,更喜欢戏剧《孟姜女》的建筑工人,在建城过程中,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筑工人一起劳动,一起生活,中原的戏曲音乐与边地少数民族的音乐自然会交流交融,交流交融中,他们自然会触景生情,编词套曲,唱四道城门的劳动,唱四道城门的生活。只不过那时还不一定叫《四门调》,但它已经是《四门调》基础了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《四门调》源于一座古城,源于一座古城的四道城门,穿越时空,唱了一代又一代,唱了一辈又一辈,城在歌在,门在歌在,哪怕南、北、西三座城楼与城门不复存在的岁月里,《四门调》依然还在唱。如今,南、北、西三座城楼与城门已经恢复重建,穿越时空而来,深深扎根与建水民众心中的《四门调》,更因四座城楼城门的齐全、更因时世中兴而唱得更亲切,更响亮:

            一出尼东门东门尼东,东门尼外首嚜卖点小花红呀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花红尼好吃树难尼栽,远方的朋友请你坐下来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二出尼南门南门尼南,南门尼外头卖点小橄榄呀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橄榄尼好吃回味尼甜,远方的客人敬你一杯茶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三出尼西门西门尼西,西门尼豆腐嚜好吃些呀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豆腐呢好吃要钱尼买,远方的客人请你尝一尝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四出尼北门北门尼北,北门尼外头嚜卖点烧玉麦呀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玉麦尼好吃农民尼栽,远方尼客人再敬你一杯茶。

     





    上一页:新建水十八怪,你不知道的建水~~ 下一页:养生小知识“三阴交”
    全部评论(0)

    客服